将之京师杂别六首·其一
黄景仁〔清代〕
翩与归鸿共北征,登山临水黯愁生。
江南草长莺飞日,游子离邦去里情。
五夜壮心悲伏枥,百年左计负躬耕。
自嫌诗少幽燕气,故作冰天跃马行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同翩飞的大雁一同北行,登山临水的时候心中黯然而生离愁。
当江南春浓时节,我这在外的游子会产生思念故乡的情思。
五更时候我悲叹自己志在千里的壮心不能实现,这一辈子由于失策辜负了隐居躬耕。
我不满于自己的诗缺少慷慨豪放的幽燕之气,所以才决定冰天雪地里跃马北行。
注释
据洪亮吉所撰行状载:“故平生于功名不甚置念,独恨其诗无幽并豪士气,尝蓄意欲游京师,至岁乙未乃行。”乙未就是乾隆四十年(1775)。这一年黄景仁二十七岁,春天由江宁至太平,夏季主讲正阳书院,冬季北上,年底始抵北京。组诗就是在临行前与洪亮吉的赠别之作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乾隆四十年(1775)作者将往北京与亲友告别的杂诗之一。
赏析
“翩与”二句,是写北行时寂寞凄凉的情怀。翩然和回归北方的鸿雁共同北行。登山临水,据宋玉《九辩》:“登山临水兮送将归”。这里借用此句来表达诗人的离乡之愁。
“江南”二句就真实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痴情。“江南”句是古诗名句,据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暮春三月,江南草长,杂花生树,群莺乱飞。”这里借用此句点明了北上的时间,正是江南阳春三月、春暖花开的季节,在这样美好的季节离开故里北上,留恋之情更加难舍难分。
在交待了离乡的时间以后,“五夜”二句又进一步交待了北行的原因。“五夜”即五更,这里指通宵。“伏枥”出自曹操《步出夏门行》诗:“老
简析
《将之京师杂别六首·其一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以归雁为伴,描绘诗人北上的行程,点明了离乡背井的哀愁;颔联通过对比江南的美好景象与游子的离别之情,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主题;颈联说虽有壮志,但却壮志难酬,而且还未能实现田园理想;尾联以诗人的自我调侃作结,隐含了一种在逆境中奋发向前的决心。全诗巧用比兴,含意深远,由低沉向豪壮处发展,含英咀华,耐人寻味。
黄景仁
黄景仁(1749~1783),清代诗人。字汉镛,一字仲则,号鹿菲子,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四岁而孤,家境清贫,少年时即负诗名,为谋生计,曾四方奔波。一生怀才不遇,穷困潦倒,后授县丞,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,年仅35岁。诗负盛名,为“毗陵七子”之一。诗学李白,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、寂寞凄怆之情怀,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。七言诗极有特色。亦能词。著有《两当轩全集》。 205篇诗文 139条名句
蝶恋花·记得珠帘初卷处
康有为〔清代〕
记得珠帘初卷处,人倚阑干,被酒刚微醉。翠叶飘零秋自语,晓风吹堕横塘路。
词客看花心意苦,坠粉零香,果是谁相误。三十六陂飞细雨,明朝颜色难如故。
岳飞
毕沅〔清代〕
飞事亲至孝,家无姬侍。吴玠素服飞,愿与交欢,饰名姝遗之。飞曰:“主上宵旰,宁大将安乐时耶!”却不受。玠大叹服。或问:“天下何时太平?”飞曰: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!”师每休舍,课将士注坡跳壕,皆重铠以习之。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,立斩以徇。卒夜宿,民开门愿纳,无敢入者。军号“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掳掠”。卒有疾,亲为调药。诸将远戍,飞妻问劳其家;死事者,哭之而育其孤。有颁犒,均给军吏,秋毫无犯。善以少击众。凡有所举,尽召诸统制,谋定而后战,故所向克捷。猝遇敌不动。故敌为之语曰: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。”张俊尝问用兵之术,飞曰:“仁,信,智,勇,严,阙一不可。”每调军食,必蹙额曰:“东南民力竭矣!”好贤礼士,雅歌投壶,恂恂如儒生。每辞官,必曰:“将士效力,飞何功之有!”